(本文分析针对白名单中,自然科学素养类比赛)
就在昨天,2025-2028教育部白名单-自然科学类赛事正式发布,这一消息在家长和学生群体中引发了广泛关注。此次发布的白名单,较之前有不少变化,也释放出了未来人才需求趋势的重要信号,让我们来一起深入探讨。
先来一览活动名单,已知晓变动详情,可直接往后滑,看第二部分的分析


新旧白名单对比:变与不变
新增比赛:

停办比赛:

从赛事数量和种类来看,这次的白名单有新增的赛事,也有部分赛事被取消,还有一些赛事在参赛组别上进行了调整。像北斗杯,蓝桥杯,科普实验大赛等之前熟悉的赛事被移除,而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大赛、全国青少年科学实验能力大赛等新面孔加入。
部分比赛取消了小学初中组别如,比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之前一些有面向低龄段学生的科技类赛事,不再设置小学、初中组的竞赛。这背后的原因,是赛事主办方为了让赛事更聚焦、更具专业性,同时也避免低龄学生过度参与竞赛,给孩子带来过大压力。
在赛事内容和形式上,新白名单中的自然科学类赛事更加注重实践操作和创新思维的考察。以往一些偏理论知识记忆的比赛形式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更多需要学生动手实践、团队协作完成项目的比赛。比如,现在的机器人竞赛,不再只是简单地组装机器人,还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任务场景,编写程序让机器人自主完成复杂任务,这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更高了。
白名单释放的
-人才需求信号-
国家对于科技创新人才的需求持续攀升。从白名单中自然科学类赛事的占比和新增赛事的方向就可以看出,人工智能、量子信息、脑科学等前沿领域相关赛事的出现,意味着未来社会需要大量掌握这些领域知识和技能的人才。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这些新兴领域将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国家通过白名单赛事,在青少年阶段就开始进行人才的挖掘和培养。
除了专业知识,未来人才还需要具备跨学科综合能力。现在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很少是单一学科能够解决问题的。例如,在人工智能与医疗领域的结合中,既需要有计算机科学知识来开发算法,也需要医学知识来理解和应用于医疗场景。所以白名单赛事中,也出现了越来越多跨学科的比赛项目,鼓励学生打破学科界限,培养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变动反映出
-孩子应具备的能力-
面对这样的趋势,孩子们需要着重培养创新思维能力。这要求孩子敢于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提出独特的想法和解决方案。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可以通过参加创意编程、科技创新等活动来锻炼,比如鼓励孩子自己设计一些小型的科技作品,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全程自主思考创新。
实践操作能力也至关重要。无论是物理、化学实验,还是机器人组装、编程实现,都需要孩子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家长可以为孩子创造更多实践的机会,比如参加一些科技兴趣社团、实验室开放日活动等。
团队协作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现在很多白名单赛事都设有团队项目,学生在团队中要学会与他人沟通协作,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完成任务。学校和家庭可以组织一些团队活动,如小组科研项目、团队体育竞赛等,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会团队协作。
重要的是
-功利心参赛不可取-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白名单赛事的目的不再是为了升学。过去,有些家长和学生将白名单赛事获奖,作为升学的敲门砖,抱着功利心参赛,为了获奖而比赛。
但现在,升学政策不断改革,白名单赛事与升学的直接挂钩越来越弱化。赛事的真正作用,是对孩子掌握能力技能的实践认可,是为了让孩子在参与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成长。
如果孩子只是为了获奖而参加比赛,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一方面,孩子可能会因为巨大的压力而对学习和竞赛产生抵触情绪,失去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另一方面,这种功利性的参赛方式,无法真正提升孩子的能力,即使获得了奖项,也难以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持续发展。
参加白名单比赛,是对于已经拥有的能力和技能进行展示和检验,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查漏补缺,获得的奖项不过是水到渠成,顺水推舟的事情。
2025-2028教育部白名单自然科学类赛事的发布,家长和学生们要正确看待白名单赛事的变化,顺应未来人才需求趋势,摒弃功利心,让孩子在真正感兴趣和擅长的领域,通过参与赛事锻炼能力、提升自我,获得比证书奖项更有用的东西。